广东省人民医院 冯颖青 黄嘉怡
编者按:欧洲高血压学会-国际高血压学会联席会议(ESH-ISH 2021)上,广东省人民医院冯颖青教授团队进行了四项口头发言,与全球同道进行了交流,展现中国学者风采。
心脑血管性死亡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既往研究报道,全因死亡和原因特异性死亡与大量危险因素相关,例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尿酸和载脂蛋白B(apoB),以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另一部分值得关注的风险因素是人体的体型指标,它可以作为识别高危人群的一个指标,并且在临床中易于使用。小腿围(Calf circumference, CC)是反映下肢维度的指标,它代表周围脂肪和肌肉含量。
以往的研究表明,CC是评估营养状况和生理功能的潜在指标,也是死亡的重要预测指标。此外,在虚弱和患病的老年患者中,CC比体质指数(BMI)更容易测量,因为这类患者往往无法或不能准确测量身高和体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体内的脂肪含量和分布是决定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而体质指数可能不是最好的预测指标。值得注意的是,CC下降主要反映了肌肉损失和营养状况不佳。
此前的几项研究发现,肢体维度越大,患代谢紊乱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低。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探讨腹型肥胖的体型指标(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和长期健康的关系,但尚不清楚除了腹型肥胖以外的体型指标——CC是否是另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冯颖青教授团队运用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al Examination Surveys, NHANES)人口数据开展了这项研究。
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20 214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5.8岁,其中47.75%为男性。在平均为11.2年的随访后,总共有3655名研究对象死亡,其中466例为心血管性死亡。
CC为最高四分位数的研究对象全因死亡率(11.25%)和心血管性死亡率(1.36%)最低。Cox回归的结果显示,当CC作为连续型变量,CC每增加1 cm与全因死亡呈负相关。在调整了所有混杂因素后,HR为0.92(95% CI:0.90~0.94,P<0.0001)。CC每增加1cm,也与心血管性死亡呈负相关。在调整了所有混杂因素后,HR为0.90(95% CI:0.84~0.97,P=0.0056)。
当CC作为分类变量,以CC最低四分位数为参照,调整混杂因素后,最高四分位数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性死亡风险最低(全因死亡:HR=0.50,95%CI:0.40~0.64,趋势P<0.001;心血管性死亡:HR=0.43,95%CI:0.21~0.88,趋势P=0.045)。绘制的KM生存曲线显示了CC四个分位数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性死亡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图1,log rank:P< 0.001)。
图1. KM生存曲线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BMI影响CC与死亡率的关系。在BMI<25kg/m2的亚组中(全因死亡:HR=0.80;95%CI:0.79~0.82;心血管性死亡:HR=0.74;95%CI:0.70~0.78),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性死亡的风险均低于BMI≥25 kg/m2的亚组(全因死亡:HR=0.88;95%CI=0.87~0.89;交互P< 0.0001;心血管性死亡:HR=0.88;95%CI:0.85-0.91;交互P=0.0005)。
结论
CC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性死亡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并且这种关系在BMI<25kg/m2的人群中更加显著。
专家简介
冯颖青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高血压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心血管病中心办公室主任。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常委兼干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中国医促会高血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兼秘书,国际高血压学会委员,全国医师定期考核高血压专业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心血管病和高血压防治与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