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CCIF丨吴林教授、汪道武教授:医教研并重,促进电生理学科攀升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20/4/23 11:18:03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首先感谢大家在“后疫情”时期抽出宝贵时间参加第二十三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2020)“青年电生理医生临床及基础研究优秀论文交流专场”学术环节。

  为青年电生理人打造线上课堂
 
  首先感谢大家在“后疫情”时期抽出宝贵时间参加第二十三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2020)“青年电生理医生临床及基础研究优秀论文交流专场”学术环节。受疫情影响今年改为线上会议,其实,早在两年前,第二十一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2018,银川),遭遇航班大面积停飞,会议临时改为线上讲课,取得了较好效果,也为本次会议成功举办积累了经验。今年(CCIF2020)的学术环节是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吴林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汪道武教授共同组织筹办。
 
  CCIF2020“青年电生理医生临床及基础研究优秀论文交流专场”是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分会遗传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成立之后组织的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期间将把遗传性心律失常作为重点,把相关电生理知识的内容呈献给大家。一方面,将邀请国内在遗传性心律失常领域知名专家进行专题学术报告;另一方面,也将邀请全国比较有见解的一些青年电生理专家就一些特定的临床问题/病例,进行报告/经典病例讨论。线上会议有它的优势和不同之处,比如参加人员不需旅行,可以更多人参加会员并进行交流等,期待本学术环节能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先是心脏科医生,再是心电生理医生
 
  本人有幸在美国做过12年零8个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曾在美国导管室做过一些临床实践工作,但大多数时间还是做心电生理基础研究。总的来讲,心电生理学习比较困难、学习曲线较长。在美国,想成为一名心电生理医生,经过住院医培训三年以后还要做心脏病学会专科培训(Fellow),在该阶段培训毕业以后如果你要做一名普通的心内科医生是可以的,共约5~6年时间。但是,如果要做心电生理专科医生,另外还需再培训2~3年时间,通过心电生理专科培训,就不再只是一名普通的心脏病医生,而是一名心电生理医生(Electrophysiologist)。心电生理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且这两方面发展的都非常好。国人心灵手巧,在心电生理临床研究和治疗方面工作较好,比如心电生理检查与治疗,包括介入和器械水平都发展得和国外水平不相上下,但是,国内心电生理基础研究和国外相比相差的幅度较大,特别是心电生理基础研究相关人才培养方面也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针对性加强。

  医、教、研,相辅相成、互为提升
 
  北京大学在电生理领域的医、教、研工作确实做得比较出色。首先从教学谈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特别重视针对年轻人进行电生理知识技能的培养,在电生理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非常多的简单实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国内屡屡斩获教学奖项。从表面看电生理知识很枯燥,但是,电生理知识特有逻辑性,一旦把逻辑关系整理清楚,它会变得愈发有吸引力。其次是基础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在电生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从单细胞膜片钳到整体动物,以及离体心脏等等,很多工作紧密结合临床。比如,在过去几年里,采用利多卡因试验来筛查哪些长Q-T波的病人对Ⅰb类的抗心律失常药(包括利多卡因和美西律)疗效比较好,以此指导临床实践,让很多危重病人得到康复。我们也在总结这方面经验,争取能够早日发表,造福更多病患。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到,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结合,能够为病人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电生理医生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会做介入/起搏器/ICD,甚或有些单位为可能猝死的病人安装ICD后就让病人回家,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ICD只能够减少病人猝死发生率并不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需要进一步关注安装ICD后怎样更好地使用药物来减少病人发作以及减少ICD放电的问题。众所周知,任何一次发作和ICD放电对病人而言都是一次极度痛苦的体验。我们把过去的抗心律失常药做了总结,还在2018年和牛津大学的专家一起发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分类。通过这个新分类来指导临床实践是一个典型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尝试,进而推动了大家对一些特殊类型心律失常和药物靶点的认识,该成果在2018年得到了欧洲心脏病学会的高度认可,并被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电生理进展之一。所以说这些认识也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临床,然后把临床问题再拿来做研究做验证,再将上述进展动态进行普及,也即走向“再普及、再规范、再提高”这种螺旋式上升。临床、科研、教学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提升,最终造福更多病患。
 
  专家简介
 
 
  吴林,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院(ACC)Fellow,美国心脏协会和心脏节律协会、美国生物化学与药理学会会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分会遗传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985年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研究生,1999-2001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内科博士后,2001-2011年美国加州心血管治疗研究所和吉利德科学资深研究员,晚钠电流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及项目领导人。通过美国医师三级考试,获得美国医师ECFMG认证,2011年北京大学引进人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美国专利1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引用36篇。Nature Review Cardiology亚太中文版、Heart Asia、Experimental Physiology副主编。卫生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调查组临床组组长。世界心脏病大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十余种国内外杂志编委或审稿人。
 
  汪道武,医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心肺疾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江苏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遗传基因检测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诊断、遗传病专家咨询、遗传基因检测。科研工作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的功能研究。同时近年来在辅助生殖技术和出生缺陷的遗传病诊断和检测方面(PGD/PGS,NIPT/S)进行了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的研发和转化应用。在长QT综合征、房室传导异常、Brugada 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婴儿猝死综合征、心房颤动、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鉴别诊断、功能研究等领域研究,在遗传性心脏病的病因学、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临床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进展和创新,并进行了转化应用。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973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在 Nature Genetics、JCI、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Heart Rhythm、PNAS、Neuron 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著。除此以外,还先后30次被邀请和接受在美国心脏大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essions,AHA)、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美国人类遗传学大会(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和 美国生物物理学会(Biophysical Society)等学术年上以口头发言 (Oral presentation) 或墙报 (Poster) 的形式与国际同行交流科研成果。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朱婧



CCIF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