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探索与应用已有30年历史,尤其近10年出现了多种专门治疗房颤的程序,称为“起搏器的抗房颤功能”。不幸的是,接连几项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未能显示其临床有益的作用,使起搏器治疗房颤陷入了低谷。但是峰回路转,SAFARI研究报告于2009年5月在最权威的Heart Rhythm杂志发表,结果显示:心房起搏预防房颤的治疗安全有效,这一结论就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把起搏治疗房颤技术从低谷中推出并展露出新曙光。
30年探索 获益初现
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疗效有限并涉及到安全问题,因而对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的关注不断升温,而临床医生早已发现,病窦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植入DDD起搏器后,不仅病窦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而且阵发性房颤的发作也能明显减少。随后,这一有益作用也明显见于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和慢快综合征患者的起搏治疗中。这些现象表明,心脏起搏能够治疗和预防房颤。
心脏起搏治疗房颤主要有三种方式
1.起搏模式治疗房颤
根据起搏电极置入的位置不同,起搏模式有心房(AAI)起搏、心室(VVI)起搏和双腔(DDD)起搏。业已明确,房颤反复发生的频率与起搏模式密切相关。总体而言,AAI或DDD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的作用明显优于VVI起搏。Most研究证明,心室起搏每增加1%,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性将增加1%。而早在1986年Sutton总结18个文献的报告中:410例AAI起搏的33个月随访中,房颤每年增加率为1.4%,而651例VVI起搏的39个月中,房颤每年增加率高达6.8%。随后Rosengvist在长期随访中发现,AAI起搏时房颤复发率为9%,而VVI起搏高达69%。Hesslson的研究也表明:DDD起搏时房颤的发生率为7%,而VVI起搏为43%。
2.起搏部位治疗房颤
起搏部位明显影响房颤的发生,较佳的右房起搏部位有房间隔,冠状静脉窦口等,与右心耳起搏相比,这些部位的起搏能明显减少房颤的复发。一组120例起搏治疗房颤的研究表明,随访一年中,房间隔部位的起搏比右心耳起搏房颤复发更少(25% VS 53%)。此外,右房双部位和右、左双房起搏比右房单部位起搏能进一步减少房颤的复发,尤其已有房间阻滞的患者,双房同步起搏能明显减少房颤的复发(图1)。
图1 双房(A)和右房多部位(B)起搏示意图
3.抗房颤的特殊起搏功能
⑴起搏调控(Pace Conditioning):用高于窦律的频率进行心房起搏预防房颤;
⑵抑制房早(PAC Suppression):感知房早后起搏频率自动升高,抑制随后可能诱发房颤的房早(图2);
⑶房早后反应(Post PAC Response):一次房早后,及时发放心房起搏分解房早后的代偿期,减少长短周期现象诱发房颤。
⑷运动后心律骤降控制(Post Exereise Rate Control):运动后给予较高频率的心房起搏,替代较慢的自主心律而预防房颤。
⑸房颤后反应(Post AF Response):房颤终止后,起搏频率保持较快而抑制短时间内房颤的复发。
⑹频率修整(Rate Soothing):应用低频率(比窦性心率高3~5次的频率)进行心房超速起搏预防房颤。
这些特殊抗房颤功能疗效的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的传统起搏治疗相比,其房颤负荷平均减少30.4%,正常窦性心律保持时间由平均23天延长到39天,增加了68%,短期随访中,治疗组的46.2%未出现房颤,而对照组仅为26.8%。
这些起搏治疗房颤获益的研究报告推动着心脏起搏治疗房颤技术的研究热情和进展,在2002年ACC/AHA的起搏指南中,尽管起搏治疗房颤的适应证仍为Ⅱb类,但证据水平却从C级上升到B级。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