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CAFS2022)于7月8日-10日线上举办,以“回顾与展望”为主线呈现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与观点交锋。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病因多为器质性心脏病;在治疗中常常会遇到难以转复或控制的房颤或特殊患者人群的房颤,是挑战亦是探索跨越式发展的机会。7月8日8:30-12:00在频道五播出的『难治性房颤论坛』即是知难而进,从临床所遇问题到治疗路径的拓展、策略的凝练,呈现一项又一项科学盛观。
第20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CAFS2022)于7月8日-10日线上举办,以“回顾与展望”为主线呈现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与观点交锋。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病因多为器质性心脏病;在治疗中常常会遇到难以转复或控制的房颤或特殊患者人群的房颤,是挑战亦是探索跨越式发展的机会。7月8日8:30-12:00在频道五播出的『难治性房颤论坛』即是知难而进,从临床所遇问题到治疗路径的拓展、策略的凝练,呈现一项又一项科学盛观。
『难治性房颤论坛』包括上下两节,第一节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刘旭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尹晓盟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杨兵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联合主持;第二节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述峰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刘汉雄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东辉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伟教授联合主持。主持评议、学术报告与研讨交相呈现,构成和谐的节奏,在难治性房颤诊疗领域描绘出一幅向上的阶梯。
本论坛共纳入12项学术报告,无不饱含医者对临床实践思考与追寻。第一节的五项报告分别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喻荣辉教授的《复发性房颤的治疗选择》,论及左心房静脉系统的复杂性和传统技术的困境,左心耳隔离后可能面临的卒中风险,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形式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兴鹏教授的《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的节律控制》,阐述到20%肥厚型心肌病可合并房颤,而房颤是导致该类患者预后不佳的因素,死亡率增加,基于文献循证梳理了对这类患者的预测因子、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现状。武汉亚洲心血管病医院张劲林教授的《右心房纤维化心肌病多源房速的标测和消融》,这类患者没有做过消融、导管,存在不明原因疤痕性房速,用超高密度标测系统探究多源性房速的电生理特征,可为标测困难的病例提供应对的消融策略。北京医院施海峰教授的《高龄房颤患者介入治疗,知难而退还是勇于承担》,高龄房颤患者是临床上无法避开的挑战,8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平均住院时间较长;根据相关文献数据发现,患者在手术中的并发症并没有显著增加,另注意到,老年患者通常不会考虑第二次的介入治疗。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的《10年+长程房颤的律、率治疗选择》,房颤律、率控制的争议从来没停止过,不仅是控制的结果,还因远期预后影响,在近十年的医学进展中仍有更长的路要走。
第二节的七项报告分别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桂教授的《房颤消融空白期反复心律失常的防治》,论及ER并不意味着消融治疗的失败,但ER增加LR风险,房颤患者在空白期后期仍反复出现ER发作应考虑再次消融治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郭军教授的《顽固左心耳血栓的处理》,识别与处理策略和案例的分享展开;经抗凝治疗仍发生的左心耳血栓被视为抗药抵抗型或称顽固型,面对此类病例,华法林、NOAC的抗凝治疗是基础,两类药物效果比较未见显著差异,后者略优。天津市胸科医院卢凤民教授的《透析患者合并房颤的抗凝:透析间歇与透析中》,这部分患者临床上处理起来很困难,ESRD与房颤互相促进互相影响,CKD影响抗凝药物的使用;在透析间歇,抗凝治疗受指南支持但临床获益仍需个体化评价;透析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出血风险使用抗凝剂。
徐州市中心医院韩冰教授的《房颤抗凝出血的类型及处理,2020ACC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决策路径专家共识的解读》,根据出血严重程度进行管理决策,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决定是否停用NOAC或应用拮抗剂及其它辅助支持。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彤教授的《活动性肿瘤合并房颤的ABC治疗》,所指的A即抗凝策略,评估卒中及出血风险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B即节律、心率控制,遵循普通房颤的处理流程;C即肿瘤合并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新华教授的《房颤与瓣膜病:原发与继发,识别与治疗》,报告总结认为房颤继发性瓣膜病变多由于左房左室扩大、心衰引起瓣环扩大导致房室瓣反流,充分证据显示导管消融有益患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艳敏教授的《妊娠合并房颤的治疗要点》指出,首先要评估对母体和胎儿的风险度,其次区分病因诱因,多数情况需优先选用电复律,安全合理用药严格遵循妊娠期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