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D腔内治疗,循证之路有多远?

国际循环 2010/6/23 9:21:00

    本综述回顾了过去一年里外周动脉疾病(PAD)腔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和新证据。这些新进展包括各种腔内治疗新技术,如支架设计、斑块切除设备的进一步改进和药物涂层球囊的研发和应用,旨在提高腔内技术治疗的成功率,尤其是治疗长段闭塞病变的成功率。众多的临床研究不断的提供新证据,检验各种治疗方法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临床研究仍存在缺陷。
     过去的一年,腔内治疗在外周动脉疾病(PAD)领域延续着以往快速进展的势头,不断有新技术、新器械被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循证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一系列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得以开展,新的研究结果不断发表公布,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和决策,推动着医学模式从以往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
PAD腔内治疗的证据
     对于轻中度跛行的PAD患者,该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那种方法远期效果更好,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著名的MIMIC31即是针对这个问题而设计的国际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主髂动脉或股腘动脉病变同时合并轻中度跛行,研究目的是比较腔内治疗PTA是否比保守治疗(包括指导性锻炼Supervised exercise和最佳药物治疗Best Medical Treatment)有更好的中远期疗效。2008年公布研究最终结果,腔内治疗PTA组比保守治疗组有明显疗效,在股腘动脉病变组,随访24月患者步行距离比保守治疗组增加了38%(p=0.04);在主髂动脉组,步行距离增加了78%(p=0.05)。但遗憾的是,本研究原计划招募340名受试者,实际上最终只有127人入组,其中股腘动脉组93人,主髂动脉组34人。有相当数量的受试者原本随机到PTA组,但由于后来症状自行缓解,因而未按计划行PTA治疗;另外,有15%的受试者由于身体情况太差(如心肺功能差,无法应用平板试验Treadmill test完成评估),因此无法完成预定的随访。MIMIC3研究的最后结论是,尽管PTA有一定的疗效,考虑到其并发症及相对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对于轻中度跛行的患者,尤其是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者,是否积极采用腔内治疗,需要慎重考虑。
     对于重度跛行和重症肢体缺血(CLI)患者,目前一般都认为,开刀旁路手术远期效果好,但手术创伤及风险相对高,腔内治疗创伤相对小,但远期效果相对差。然而,该观点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针对这个争议点设计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BASIL(Bypass versus Angioplasty in Severe Ischemia of the Leg)2,该研究共持续进行了5.5年,先后有452名受试者随机入组,主要比较开刀旁路手术和PTA对于CLI患者的中远期疗效。该研究结果也于2008年公布,显示开刀手术组和PTA组在远期保肢生存率上无明显差异(HR 1.07,  95% CI 0.72-1.6),这似乎与研究设计的预期结果不太一致。深入分析其原因,BASIL研究同其他RCT研究存在一样的缺陷,样本量小,入组标准不一致(肢体缺血程度、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随访难于坚持导致资料不连续等。在本研究中,只有48%的受试者可以坚持随访到3年,只有22%随访到4年,受试者4年总体生存率只有50-60%,这些都会由于分析样本量小而导致结果偏倚;另外,本研究中开刀手术组伤口感染发生率高达23%,与既往临床研究差距很大,也可能会导致其结果不具有代表性。


[下一页] 1 [2] [3]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