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本身是一种获得性血液高凝状态,原因是妊娠时凝血因子浓度升高、而抗凝物质和纤溶活性下降。妊娠期高凝可导致静脉血栓栓塞(VTE)、肺栓塞(PE)和妊娠血管并发症 (GVC),后者包括复发性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先兆子痫和胎盘早剥。
妊娠本身是一种获得性血液高凝状态,原因是妊娠时凝血因子浓度升高、而抗凝物质和纤溶活性下降。妊娠期高凝可导致静脉血栓栓塞(VTE)、肺栓塞(PE)和妊娠血管并发症 (GVC),后者包括复发性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先兆子痫和胎盘早剥。这些不良事件可累及约15%的妊娠,是导致母体及胎儿病残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而合并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的女性,妊娠时可能面临更高的不良妊娠风险;一些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对这部分孕妇使用预防性抗凝疗法有可能改善妊娠结局。但对预防性抗凝疗法在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孕妇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争议。在这一人群中,是否应该进行抗凝?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常规使用还是选择性应用?
正方观点:预防性抗凝使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孕妇显著获益
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加上妊娠造成的血液高凝,无疑使孕妇面临GVC或胎盘介导不良妊娠的高风险。一系列临床研究表明二者存在相关;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对孕妇不仅安全,而且显著改善妊娠结局。
血栓形成倾向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
血栓形成倾向和胎盘介导的不良妊娠或GVC有密切关系。有假说认为是由于胎盘血管血栓形成而导致胎盘发育不良,进而造成胎盘介导的不良妊娠;另一假说是血栓形成倾向导致胎盘微血管和/或大血管血栓形成,从而致使胎盘功能不全(供血不足)。尽管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显而易见,有资料显示50%妊娠期间VTE的发生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相关。Robertson L 2006年进行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GVC与血栓形成倾向之间显著相关,尤其是存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LA)、因子V Leiden(FVL)和凝血酶原20210突变时相关性更强;FVL和凝血酶原20210突变与早期和晚期流产均明显相关;晚期流产与蛋白S缺乏相关性最强。Rai R教授另一项荟萃分析则显示获得性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流产相关。因此,对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孕妇给予适宜的抗凝治疗是必要的。
LMWH抗凝可安全用于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孕妇 LMWH不透过胎盘屏障、不通过乳汁分泌,不良反应少、不需常规监测,用于孕妇是安全的;此外LMWH还能够促使内皮细胞生成更多组织因子通道抑制物(TFPI)。Greer IA 发表于2005年的一篇综述涵盖2777例妊娠女性,使用LMWH的适应证包括既往曾发生先兆子痫、复发性流产、VTE以及治疗VTE。结果显示,VTE和动脉血栓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86%和0.50%;显著出血(主要为产科原因)1.98%,皮肤过敏反应1.80%,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0%,骨质疏松性骨折0.04%,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另外法国一项使用LMWH治疗624例患者的临床研究,共发生血栓事件8例(1.3%);母体严重出血11例(1.8%),但其中仅一例由LMWH引起;血小板减少症10例(1.6%),安全性令人满意。
预防性LMWH抗凝可显著改善有血栓形成倾向孕妇的妊娠结局 已有大量临床研究报告LMWH预防性抗凝用于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孕妇,使妊娠结局获得显著改善。Sanson BJ报告使用LMWH治疗486例孕妇,其中93例既往有复发流产史的孕妇,83例(89%)成功活产;而28例有先兆子痫史的孕妇全部活产。Boda在60例(其中32例有血栓形成倾向)有既往流产史的孕妇中,对比那屈肝素、普通肝素(UFH)和无抗凝治疗的结局,结果显示3组间活产率分别为92.3%、72.7%和17.4%,那屈肝素显著改善了妊娠结局。
Ruffatti在30例合并APLA的孕妇中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30例患者接受那屈肝素每日2次治疗,监测抗-Xa活性水平,并据此调整那屈肝素剂量。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血小板计数大幅度下降,增加那屈肝素剂量后仍不能奏效,更改为二线治疗策略。其余27例患者,发生流产2例(7.4%),25例正常分娩。
反方观点: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妊娠妇女使用预防性抗凝过于激进 尽管已有研究提示血栓形成倾向与不良妊娠结局存在关联,也有众多医疗机构对有不良妊娠史、同时血液学检测血栓形成标志物阳性的孕妇常规给予LMWH抗凝治疗,甚至有的中心对未明确有血栓形成倾向、而有胎盘介导不良妊娠病史的孕妇也进行LMWH抗凝治疗。但就目前的研究资料,对这部分孕妇实施预防性抗凝疗法,在指征和疗效上依据并不充分,难脱激进之嫌。
血栓形成倾向和不良妊娠结局无明确因果关系 事实上迄今为止,并无确切证据证实血栓形成倾向可导致胎盘介导的不良妊娠和GVC。Kist WJ 2008年的荟萃分析表明,在分析血栓形成倾向与GVC相关性时存在种族、疾病严重程度、检测方法等多种混杂因素。分析发现相对于妊娠前3个月,在高加索人和第2、3个月期间严重GVC患者中FVL和复发性流产相关性更强。另外,FVL基因检测而不做APCR等功能测试,则血栓形成倾向与GVC相关性减弱。
根据统计学原理,对于发病率<5%的危险因素(如大多数血栓形成倾向的个体),要明确证实其优势比(OR)≥2,需要样本量至少为1000例的1∶1病例对照研究。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发表的所有相关研究,除1项(结论为无相关性)外病例数均<1000例。荟萃分析显示,发生先兆子痫、IUGR、早产、胎盘早剥、流产、死产等胎盘介导不良妊娠的孕妇,其血栓形成倾向的发病率高于正常妊娠女性。但深入分析可发现,其可信区间非常狭窄,OR估值1.5~4,提示数据很不成熟,相关性即使存在,也并不显著。这种弱相关性有生物学意义,但缺乏一致性和特异性,缺乏来自临床研究、能证实两者间因果关系的确切证据。
可见,血栓形成倾向并不是不良妊娠结局的明确危险因素。正因如此,ACCP8指南建议仅将APLA作为发生GVC孕妇的筛检目标;无APLA的发生GVC的孕妇,建议进一步评估其血栓形成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