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强调内皮功能障碍/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的始动因素并影响病变全过程,而血管外膜的作用常被忽视,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积极的参与者血管外膜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外膜不仅仅起支撑、滋养作用,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外膜具有强大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一些如高血压、精神应激和感染等AS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外膜始动AS发生发展,AS不仅有“由内而外”(Inside-out)内膜-中膜-外膜的发病途径。
传统观念强调内皮功能障碍/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的始动因素并影响病变全过程,而血管外膜的作用常被忽视,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积极的参与者血管外膜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外膜不仅仅起支撑、滋养作用,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外膜具有强大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一些如高血压、精神应激和感染等AS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外膜始动AS发生发展,AS不仅有“由内而外”(Inside-out)内膜-中膜-外膜的发病途径,同时也有“由外而内”(Outside-in)外膜-中膜-内膜的发病机制。但目前国内外针对AS发生机制的研究,只是孤立的研究单纯内膜或外膜损伤后AS的变化,未将二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把血管“外膜-中膜-内膜”做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功在同一个体双侧颈动脉建立了内膜和外膜分别损伤致AS的动物模型,从而可以在同一病理环境中,开展针对内外膜损伤致AS的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内膜和外膜损伤均可诱发斑块的形成,但外膜损伤较内膜损伤所致AS病变形成早,8周后所形成斑块负荷却较内膜损伤轻;研究还发现,局部血管外膜的损伤不但可促进中膜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AS形成,而且还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脱落以及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发现CD40-CD40L轴、NF-κB是其相互作用及相互调节的重要调控因子和共同通道;内外膜损伤致AS激活的信号通路有所不同,两者在激活MAPK三条通路(p38、ERK和JNK)既具有共性又有所差异;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对上述信号通路的调节抑制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
HDL-C在心脏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干预
今年JAMA杂志对HDL-C在心脏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干预发表综述,提出:提高具有益处的HDL-C将是心血管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汇总了现有提高HDL-C的临床研究,倾向于烟酸与他汀类药物的合用,包括已经得到阳性结果的SEACOAST试验和三项正在进行的试验(AIM HIGH、HPS2-THRIVE和ACCORD试验,最后一项试验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我们认为:(1)对HDL-C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干预应当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现已经证明酗酒、暴力、事故等因素可升高HDL-C水平,但这些HDL-C水平的升高并不介导保护作用,相反过高水平的HDL-C可能与低水平的HDL-C一样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增加,这已经在2008年JACC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得到证实,该研究对五项分别来自于美国、挪威、芬兰、俄罗斯和PAVA的四项大规模临床研究(随访时间从1年至7年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HDL-C水平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U型曲线,即过低水平的HDL-C和过高水平的HDL-C一样具有致病作用,另一项汇总和IDEAL和EPIC-Norfolk试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发现过高水平和更大体积的HDL-C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而apoA-I则无此种作用; (2)对HDL-C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入,同时关注研究的重点应当从HDL-C的“量”向“质”转变,现有研究认为CETP抑制剂导致的高水平HDL-C,主要表现为大颗粒的HDL-C,而这种HDL-C可能在抗AS方面作用与既往的认识相反,是介导HDL-C与心血管死亡率U型曲线的主要因素,故此在这方面人工合成的HDL-C即apoA-IMilano突变体可能具有更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