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心闻周刊|PCI有望成为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线治疗吗?——蒋峻教授解读ORBITA-2研究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24/1/31 13:34:23    加入收藏
 关键字:PCI 稳定性心绞痛 

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心血管领域最新7篇临床研究,5条行业资讯。同时,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对ORBITA-2研究进行深入解读与探讨。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2023年11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ORBITA-2研究显示,在很少或不服用抗心绞痛药物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PCI治疗可以改善心绞痛症状。这一结果的发布会对临床实践带来什么影响?本期我们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对此进行深入解读与探讨。

 

国际心研究

01 NEJM:CRT-D治疗心衰,生存获益长达14年!

201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RAFT研究5年随访结果显示,在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合并宽QRS波的NYHA Ⅱ/Ⅲ级心衰患者中,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基础上添加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降低因心衰导致的死亡率和住院率,但CRT对长期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清楚。1月18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该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心衰患者接受CRT-D治疗的生存获益可维持长达14年。该长期随访试验纳入1050例NYHA Ⅱ/Ⅲ级心衰,左室射血分数≤30%,QRS波≥120 ms的患者,随机分配至接受ICD(n=530)或CRT-D(n=520)治疗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脏移植或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的复合结局。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9年,ICD组和CRT-D组分别有405例(76.4%)和370例(71.2%)患者发生主要终点,CRT-D组的患者存活时间更长(加速因子=0.80,P=0.002)。此外,ICD组和CRT-D组分别有412例(77.7%)和392例(75.4%)患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

2010年原文: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009540

2023年原文: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304542?query=featured_home

 

02 Nature子刊:中国原创成果或让“永久”心脏起搏器成为现实!

目前,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实际平均使用寿命在8~10年,如何提升心脏起搏器的服役时间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联合国内材料领域专家研发了一种新型自供能无导线起搏器,初步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研究团队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耦合效应研制了一款胶囊形状的自供能心腔内无导线起搏器(SICP),直径为6.8 mm,体积约1.52 cc,质量仅1.75 g,并系统性地验证了经介入手术方式植入到心腔内的起搏器将心脏运动的生物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可行性。伴随着心脏周期性的收缩舒展,SICP开路电压能够达到6.0 V,短路电流为0.2 μA,整合电源管理系统和低功耗起搏电路(0.5 ms/1.5 V),实现了对房室传导阻滞疾病模型动物的有效起搏。随访观察3周发现,SICP保持良好的起搏性能,突破了目前自供电心脏起搏器在模型动物体内植入的最长时间纪录,且实验动物并未出现心脏穿孔、心包积液、血栓等并发症,展示了这种自供能心腔内无导线起搏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4510-6

03 JACC:Lp(a)致动脉粥样硬化约为LDL的6.6倍!

1月15日,JACC杂志发表一项基于载脂蛋白B的遗传分析提示,Lp(a)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大约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6.6倍。研究者从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数据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确定了两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簇,其中一组包含107个与Lp(a)质量浓度相关的变异,另一组包含143个与LDL浓度相关的变异,评估载脂蛋白B中遗传预测的变异与冠心病风险之前的关系。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显示,载脂蛋白B中Lp(a)每升高50 nmol/L,冠心病风险增加28%,而载脂蛋白B中LDL每升高50 nmol/L,冠心病风险仅增加4%。使用多基因评分对受试者进行分级后,与LDL相比,载脂蛋白B中Lp(a)每升高50 nmol/L,冠心病的风险更高(HR:1.47 vs. 1.04)。

原文链接: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3.10.039

04 EHJ:CHIP突变与房颤进展深度关联?

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和房颤都与年龄相关,CHIP对房颤的发生发展有何潜在影响呢?1月17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发表的一项东亚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与非房颤患者相比,CHIP突变在房颤患者中更常见,且与房颤进展和不良结局相关。研究者对1004例房颤患者和3341例非房颤患者进行了24个CHIP突变的深度靶向测序,在237例(23.6%)房颤患者和356例(10.7%)非房颤患者中发现变异等位基因分数≥2.0%的CHIP突变。与无房颤的患者相比,长程持续性房颤中CHIP突变的优势比比值最高(调整后OR=1.50)。与无CHIP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CHIP突变的房颤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患病率更高、房颤持续时间更长、E/E′更高(所有P<0.05)。此外,对英国生物样本库21,286例房颤患者进行分析,CHIP突变可增加房颤患者的复合临床事件(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死亡)发生风险约32%。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eurheartj/ehad869/7564689?redirectedFrom=fulltext

 

05 EHJ:EuroSMR评分,M-TEER患者1年生存预测神器?

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M-TEER)的风险分层,对重度继发性二尖瓣反流(SMR)患者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1月19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发表一项研究,开发并验证了一项人工智能衍生的风险评分——EuroSMR评分,用于预测SMR患者接受M-TEER的1年结局。该评分基于18项临床、超声心动图、实验室和药物参数,可以更好地识别存活和死亡患者(HR=4.3,P<0.001),且优于验证队列中既定的风险评分。1年死亡率的预测范围为<5%~>70%(AUC=0.789),包括识别极端风险人群(整个队列的2.6%),该人群存活超过1年的可能性极低(HR=6.5,P<0.001)。EuroSMR风险评分最高的前5%患者在1年随访中的死亡率为72.7%,死亡或未有临床改善的发生率为83.2%。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eurheartj/ehad871/7577904?redirectedFrom=fulltext

 

06 JAMA Cardiology:贝派地酸可减轻心血管事件总负担

1月17日,JAMA Cardiology杂志发表了CLEAR研究的预先指定分析,探讨了贝派地酸能否减轻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总负担。分析纳入CLEAR研究中13,97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风险心血管疾病、高胆固醇血症且无法接受指南推荐的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受试者。主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MACE-4)复合事件的首次发生时间;关键次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MACE-3)的首次发生时间。9764名受试者既往有ASCVD,基线LDL-C水平为139 mg/dL,贝派地酸治疗6个月后LDL-C水平降低21.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22.2%。中位随访3.4年,在612名受试者中记录了1746例首次MACE-4事件和915例额外的MACE事件,其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占首次事件的32.8%和额外事件的69.4%。对于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贝派地酸治疗可降低MACE-4(HR=0.80,P<0.001)、MACE-3(HR=0.83,P=0.002)、心肌梗死(HR=0.69,P<0.001)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HR=0.78,P<0.001)发生风险,但未显著降低卒中风险。

原文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cardiology/article-abstract/2813647

 

07 Circulation:Piezo1/IL-6神经源性炎症调控梗死后心室重构

1月18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野、何淑芳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胡霁团队合作在Circulation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聚焦心脏感觉神经元胞体所在的胸段背根神经节(TDRG)中的Piezo1通道,阐明了Piezo1/IL-6介导的神经源性炎症级联反应促进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全新神经免疫机制。研究发现胸段背根神经节中Piezo1的表达水平在梗死后心室重构过程中显著增加,与疾病程度具有很强相关性。此外,研究者还利用RNA干扰、神经特异性敲除、鞘内给予中和抗体等手段,阻断TDRG中Piezo1/IL-6信号转导环节,发现可抑制心脏IL-6/STAT3炎症信号,改善梗死后心室重构,为防治梗死后心室重构或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靶点。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CULATIONAHA.123.065390

 

行业心动态

 

01 ASE发布人工瓣膜功能影像学评估指南

近日,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发布人工瓣膜功能影像学评估指南,阐述了经食道超声、心脏CT和心脏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在评估人工瓣膜结构、功能和反流中的作用。指南指出,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可以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瓣膜功能障碍、心内膜炎和血栓,建议对植入人工瓣膜的患者心腔、收缩和舒张功能、主动脉根部和升主动脉进行标准化检测。此外,指南还针对人工瓣膜的一般注意事项、人工主动脉瓣、人工二尖瓣、人工肺动脉瓣、人工三尖瓣以及冠心病人群人工瓣膜的评估等内容给出详细诊疗建议。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jase.com/article/S0894-7317(23)00533-3/fulltext

 

02 CIED患者如何进行心血管磁共振检查?

心脏磁共振(CMR)检查可能会影响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的功能。近日,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CMR)发布专家共识,针对植入CIED患者的CMR检查提出了建议。共识梳理了关于CIED患者接受CMR检查的安全性证据,指出CIED患者CMR的非电生理相关适应证包括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的评估、新发心衰症状和浸润性疾病的评估以及血管成像,电生理适应证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此外,共识还对CIED患者的替代成像方式、儿童患者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7664724009864

 

03 AHA科学声明:成人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Hypertension杂志发布有关成人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科学声明,详细阐述了体位性低血压的流行病学、高血压治疗对其影响、筛查和诊断、成人高血压患者的体位性低血压管理等内容。声明指出,白大衣效应、夜间高血压和晨间低血压是体位性低血压常见的模式,对比不同类型降压药发现,外周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中枢交感神经阻滞剂与体位性低血压相关,管理体位性低血压应充分了解其模式、触发因素和原因、优化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特异性药物治疗。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HYP.0000000000000236

 

04 全球首个可吸入式心脏修复药物诞生

近日,来自意大利和德国的学者利用纳米技术,将含有模拟肽的钙磷酸盐纳米粒子(CaP-MP)嵌入到可吸入的干粉微粒(dpCaP-MP)中,研发出可吸入式心脏修复药物LungToHeartNIM,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该药物的首个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在JACC杂志上发表,结果显示,具有心力衰竭的受试猪在接受低剂量LungToHeartNIM治疗2周后,心脏收缩功能和纤维化得到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约17%,且耐受性良好。这是首次在与临床相关的大型动物心力衰竭模型中,证明了靶向钙通道的肽类调节的有效性。

原文链接: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3.10.029

 

05 首款球囊型PFA消融导管开启临床研究

近日,首款球囊型脉冲场消融导管Volt PFA开启临床研究,旨在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Volt PFA只需一次消融就能实现肺静脉隔离,消融导管远端是一个球囊,并且贴合8个消融带状电极,可以与肺静脉前庭紧密结合,从而实现精准消融。此外,该消融导管还具有独特的定位、操作和转向,可以为医生提供更清晰的指示,进一步改善与目标心脏组织的接触。

 
京ICP备15014970号-5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2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