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心脏协会 (AHA) 2006年科学年会(上)
2006年11月12~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2006年年度大会在美国芝加哥隆重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人士、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逾2万人出席大会。大会从基础、临床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入手,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领域,涵盖微观研究和宏观防治等广泛的内容,展示和分享目前心脑血管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国际循环网
有15780人浏览
发布于:2006-12-31
-
愤怒情绪能够增加ICD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一项临床研究表明:愤怒情绪能够增加接受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这项研究共在美国30个医疗中心观察了1188例置入ICD治疗的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记录了这些患者每次ICD除颤前的情绪状况,并分析了ICD所记录的除颤前后的心电变化。
作者:周玉杰曹政
有24850人浏览
发布于:2006-12-31
-
关注女性健康:意料之外的危险因素被发现
本届AHA年会发现了一些未曾预见的关于女性心脏健康状况的新危险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男性心脏病患者的结局常优于女性患者,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一些罕见却可能很重要的新危险因素。
作者:周玉杰葛海龙
有22216人浏览
发布于:2006-12-31
-
低温疗法改善生存
根据芝加哥的一所大型医院的报告,在心跳停止后如果心肺复苏(CPR)延迟1分钟,患者的生存机会就会减少7%~10%;而在医院外发生心脏停跳事件后的生存率只有2%左右。 随着ACLS/ECC颁布的新CPR指南的推广,低温疗法应用也在不断增加。
作者:周玉杰贾德安
有23528人浏览
发布于:2006-12-31
-
DROP 研究:大剂量缬沙坦比常规剂量能更显著地降低蛋白尿
背景:蛋白尿是慢性肾病重要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指标之一,同时又是肾损伤机制的参与因素。MARVAL试验表明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缬沙坦 80 mg/d在降低蛋白尿和将蛋白尿恢复为正常方面显著优于钙拮抗剂,且该效应独立于降压效应之外,因此缬沙坦被认为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更是将ARB 列为2型糖尿病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的首选用药,但是该效应是否有剂量依赖性,更大剂量的缬沙坦是否能更显著地降低微量蛋白尿,有更大的肾脏保护效应还不清楚。在此背景下开展了DROP 研究(the Diovan Reduction Of Proteinuria study,代文降低蛋白尿研究)。391例患者参与这项大规模长期研究,考察不同剂量ARB对尿蛋白排泄率的影响,这是首次进行的640 mg大剂量缬沙坦研究
作者:国际循环网
有23921人浏览
发布于:2006-12-31
-
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治疗预防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房颤复发
目的:对比评价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与阿替洛尔-氨氯地平联合在近期有房颤病史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房颤复发的效果。
作者:国际循环网
有21822人浏览
发布于:2006-12-31
-
VALUE研究: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降低新发房颤发生率
背景:在VALUE研究中缬沙坦和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对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尽管氨氯地平组血压降低更明显。房颤能够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VALUE研究的预定次要目标是比较两种治疗策略对新发房颤的影响。
作者:国际循环网
有23960人浏览
发布于:2006-12-31
-
肾素抑制剂显著抑制高胆固醇血症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动物实验表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能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动物模型的粥样硬化病变的大小。肾素特异性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是血管紧张素肽合成的限速酶,因此肾素的抑制能降低血管紧张素效应而不受到其他通路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肾素抑制剂aliskiren对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缺失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影响。
作者:国际循环网
有19890人浏览
发布于:2006-12-31
-
氟伐他汀、依折麦布单药及联合治疗在曾出现他汀药物相关肌肉...
背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核心,NCEP指南推荐高危患者中更低的LDL-C水平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他汀是降低LDL-C最有效的药物,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是临床实践中以肌肉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肌痛、痉挛和乏力的发生率比临床试验中更为常见,最近一项将近8000例的观察性研究显示:他汀相关肌肉副作用高达10.5%,该不良反应也是终止他汀治疗的主要原因。氟伐他汀有多种独特的药理作用,可能具有更低的肌肉相关不良反应。
作者:国际循环网
有27117人浏览
发布于:2006-12-31
-
术后血小板活性可预测心脏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来自Baltimore Sinai血栓研究中心的Gurbel教授认为:支架植入术后血小板的活性比血小板抑制率或反应性能更好地预测心脏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Gurbel教授指出目前广泛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缺乏血小板抑制率或反应性是高危的心脏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前兆,还认为治疗前血小板抑制率和反应性是治疗后心脏事件的预测因子。
作者:国际循环网
有20174人浏览
发布于:2006-11-30